1963年,布魯斯·邁凱倫賽車公司成立。
1968年,布魯斯·邁凱倫在比利時獲勝,為他的車隊取得第一場大獎賽勝利。同年取得制造商第二。
1970年,布魯斯·邁凱倫在古德伍德賽道測試Can-Am賽車時不幸遇難。
1976年,詹姆斯·亨特以1分的優勢擊敗法拉利車隊的尼基·勞達,為車隊獲得車手總冠軍。
1984年,尼基·勞達以半分的優勢擊敗隊友阿蘭·普羅斯特獲得車手總冠軍。這一年兩人贏得了16場比賽中的12場。
1985-1986年,阿蘭·普羅斯特連續兩年為車隊贏得車手總冠軍。
1988-1991年,邁凱倫的絕對統治時期。在1988年,埃爾頓·塞納從隊友普羅斯特手中奪得頭銜,而1989年情況恰好相反。1990年,塞納搶回頭銜,并在1991年保持。
1998-1999年,成功適應規則改變后再次統治賽場。米卡·哈基寧連續兩年獲得車手總冠軍,車隊也在1998年獲得制造商總冠軍。
2000-2001年,在哈基寧和大衛·庫特哈德的帶領下,連續兩年獲得車手和制造商第二名。
2002年,下滑到制造商第三名,落后于法拉利車隊與威廉姆斯車隊。庫特哈德取得車手第五名。
2003年,獲得制造商第三名,緊隨威廉姆斯車隊其后,基米·萊科寧成為車隊爭奪車手總冠軍的關鍵競爭者。在最后一站日本站惜敗邁克爾·舒馬赫。
2004年,開局最差的一年,在前七場比賽僅收獲5分。隨后上演了強勢復蘇,其中包含了萊科寧在比利時取得的勝利。車隊全年僅排名第五。
2005年,MP4-20是圍場中最快的賽車,盡管獲得10場勝利----比冠軍雷諾車隊還多兩場,極差的可靠性讓他們痛失制造商頭銜。萊科寧獲得車手第二名。
2006年,盡管下半賽季的比賽節奏很快,但在積分榜上仍處于第三。十年來首次以無勝的成績結束賽季。主力車手是萊科寧,而蒙托亞在賽季中期離開,參加納斯卡。
2007年,贏得了8場大獎賽,但被取消了制造商的分數,并因擁有法拉利的機密數據而罰款1億美元。激烈的競爭使得隊友劉易斯·漢密爾頓和費爾南多·阿隆索獲得同樣多的積分——但比車手的頭銜還差一點。
2008年,劉易斯·漢密爾頓為車隊帶來了自1999年以來的第一個車手冠軍,但與?;た仆呷R寧的合作最終沒有足夠有力從法拉利手中奪冠,他們只比意大利隊落后了21分,位居第二。